全市1300個5000萬元以上項目,開發區數量和投資占比均超過70%;集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近1200戶,占全市60%;地區生產總值、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固定資產投資三項重要指標,開發區分別占全市比重72.3%、72.2%、77.3%……我市加快推動開發區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的這一組數字,在近日召開的全省開發區高質量發展推進會上,得到與會者的廣泛認可。全市各級各類開發區,已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引擎、對外開放的主戰場、產城融合的主陣地。
開發區,在全市改革大盤中是當仁不讓的排頭兵。我市注重開發區的聯動發展,協同創新,不斷推進北湖科技園、亞泰醫藥產業園、光電信息產業園、盛世汽車產業園、數字經濟產業園、循環經濟產業園等一批百億級特色園區建設,形成了各級各類開發區高效協同發展格局。2020年,開發區地區生產總值、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占全市比重達到72.3%、72.2%、77.3%;占全省開發區比重達到69.6%、57.1%、61.8%,切實發揮了輻射帶動作用。
開發區,不斷為全市創新發展聚焦動能。我市強化開發區創新引領作用,加強與一汽、華為、吉大、光機所等大校大企大所合作,組建紅旗、數字經濟等產學研創新聯盟,推動國家半導體激光技術創新中心落位經開區,積極打造環吉大雙創生態圈,擺渡創新工場模式成為全國“雙創”典型。
持續推進創新主體培育,加快“微成長、小升規、高變強、規上市”,開發區集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近1200 戶,占全市60%,長光衛星成為東北唯一獨角獸企業,奧來德、百克生物等企業先后上市,上市公司總量達到29家,居東北四個副省級城市首位。
開發區,是全市產業集群的強有力支撐。我市堅持開發區產業主力軍定位,以長春新區、中韓示范區、經開區、凈月高新區、汽開區為依托,推動省級開發區、工業集中區優勢互補,著力打造萬億級汽車產業集群和高端裝備、光電信息、生物醫藥、農產品加工、能源、文旅6個千億級新興產業集群,加快構建多點支撐、多業并舉、多元發展產業發展新格局。全市1300個5000 萬元以上項目中,開發區項目數量和投資占比均超過70%,產業集聚能力不斷增強。
開發區,打造全市深化改革的尚優環境?!肮芪瘯?公司+園區”管理模式、“大部制”改革在全市開發區中得以推行,“大經濟、大商務、大建設、大管理”行政體制,入選了中國改革2020年度50個典型案例。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向各級開發區下放行政權力2000余項,“最多跑一次”“標準地+承諾制”“證照分離”等舉措在全省推廣,在2020年中國營商環境評價中,長春獲評提升最快的10個城市之一。
開發區,是全市對外開放的橋頭堡。我市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使開發區內外資和進出口額分別占全市的80.5%、88.5%、98.7%、87%,超過全省50%以上。面向國際,重點打造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范區、興隆綜合保稅區、臨空經濟示范區等前沿窗口,積極推進中德、中俄、中白、中古等國際合作園區建設,推動“長滿歐”“長琿歐”貨運班列常態化運行,今年“長春-法蘭克福”航線正式開通,開啟了東北地區中德貨運空中通道先河。面向國內,抓好與天津、杭州對口合作,以5大國家級開發區為龍頭,全面深化與各市州對接合作,共同謀劃實施合作項目184個,總投資3587 億元,推動“一主”優勢加快轉化為“六雙”動能。
開發區已成為我市朝氣蓬勃的發展沃土。下一步,我市將堅定信心、對標高位,進一步育動能增活力、挖潛能促轉型、提效能優服務,努力走出一條開發區高質量發展新路,為吉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貢獻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