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2日,吉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辦,吉林省科技創新創業研究會承辦,吉林省國科創新孵化投資有限公司、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協辦的“藏糧于技—科技助力農業現代化服務行動”在梨樹舉行。活動由省科協兼職副主席、省科技創新創業研究會會長李冰帶隊,邀請農業種植、農機、創業投資、市場推廣等領域專家,追循習近平總書記足跡,深入了解吉林大地上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技術發展歷程,調研考察黑土地保護工作中的瓶頸問題,研討交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科技助力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路徑方法。

在梨樹縣中國黑土地博物館,專家們聽取 “梨樹模式”的研發歷程,結合“覆蓋免耕、條帶旋耕、覆蓋壟作免耕、高留茬壟側栽培”四種保護性耕作模式深入交流。吉林省農科院研究員鄭金玉老師表示,黑土地1厘米土壤腐殖質層的形成需要上百年時間,是很難再生的自然資源,因此保護性耕作對糧食增產增量具有重要意義。在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范區暨黑土糧倉科技會戰梨樹萬畝示范區,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敖曼介紹了示范區分布、玉米原料標準化生產及機械化技術體系建設情況。在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專家團聽取合作社發展歷程,實地調研了農機具使用情況,中科原動力的張宇航老師談到,要研發適應保護性耕作的農機具。在高家村“梨樹模式”研發基地,專家團隊與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關義新老師團隊開展座談交流。專家們圍繞國內外土地保護性耕作模式、玉米秸稈覆蓋還田條帶耕作技術、玉米保護性耕作高產高效綠色生產技術等展開討論,并圍繞“梨樹模式”推廣,提出了統籌整合資源力量,加強基層保護性耕作技術宣介、普及及農技人才培養等急需解決的問題。希望科協能夠發揮組織優勢和科普主力軍的作用,助力解決基層農技推廣難題。



本次活動是省科協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重要戰略,緊密圍繞中西部糧食安全產業帶布局,緊盯“兩確保一率先”目標任務,結合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專家服務行動的具體舉措,將有效發揮專家對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科學普及對“梨樹模式”因地制宜、高效推廣的支撐作用,以科技助力農業現代化。